深化滬滇協作 推動東西部產業協作取得新成效
- 時間:2025-05-09
- 來源:昆明信息港
- 瀏覽:6
開展東西部協作,是黨中央著眼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促進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決策。
一頭是中國經濟的龍頭上海,一頭是建設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云南。協作本身就是創新之舉,開展協作更需要解放思想、改革創新。
依托滬滇協作機制,昆明市與上海市不斷深化兩地交流合作。尤其是近年來,昆明市緊抓機遇、主動作為,持續探索深化跨區域產業協作新機制,出臺重點產業協作園區管理辦法,統籌劃定滬滇臨港昆明科技城以及磨憨—磨丁合作區2個重點產業協作園區,推動東西部產業協作不斷取得新成效。從娟姍鮮奶到小粒咖啡、從企業落地到共建產業園區,滬滇協作實現從扶貧幫困向產業協作轉變、從“輸血”到“造血”的可持續發展,為東西部產業協作、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作出示范。
龍頭項目見證“昆明速度”
昆明城東,經開區清水片區,在滬滇臨港昆明科技城首批“業主”之一——云南科侖工程質量檢測有限公司的實驗室里,智能混凝土抗壓強度檢測機器人有序地工作著。
這樣在行業內不多見的高端設備,在其綜合實驗室里還有不少。
云南滬滇臨港昆明科技城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祁龍軍介紹,開園以來,多家高新技術企業簽約入駐,其中既有來自上海等東部地區的企業,也有昆滇本土的優質企業。入駐園區既能搭上滬滇產業協作的快車,也是企業本身的一次提質升級。
時間回轉到2021年,根據黨中央統一部署,滬滇結對范圍擴大到云南全省,立足“上海真情幫、云南努力干”,滬滇兩地不斷完善協作機制、拓寬協作領域、創新協作方式、深化協作內涵、用好協作資源。同年10月,上海臨港集團與云南省投資促進局、昆明市政府簽署合作共建臨港昆明科技城框架協議。
此后,隨著滬滇兩地政企的高度重視、高效溝通,從構想到項目簽約落地,再到動工開建、竣工交付,350天,滬滇臨港昆明科技城42棟標準廠房全部封頂,在中老鐵路開通運營兩周年之際宣布正式開園,跑出了“昆明速度”。
滬滇臨港昆明科技城定位為東西部產業協作的龍頭項目和示范項目,通過“上海企業+云南資源”“上海研發+云南制造”“上海市場+云南產品”“上海總部+云南基地”協作模式,全面深化園區開發建設、經營管理、產城融合、人才交流、品牌輸出等方面合作,以“上海理念”高質量推動產業招商,吸引更多優質企業來昆投資興業。開園以來,已有109家企業注冊落地,招商面積突破10萬平方米,涵蓋先進制造業、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多個領域,帶動配套產業鏈式發展,形成產業集聚效應。截至目前,累計有16家企業入駐,科侖檢測、巴萊咖啡、恒暢農業等10家企業投產運營。
由脫貧幫扶邁向產業賦能
走進滬滇臨港昆明科技城6號樓,濃濃的咖啡醇香撲鼻而來。這里的5層樓,云南巴萊咖啡有限公司分別布局了咖啡烘焙、萃取、倉儲以及產品研發。作為園區第一家開門營業的“業主”,巴萊咖啡搭乘“東風”,積極布局新賽道。云南巴萊咖啡有限公司總經理孫秀峰介紹,公司正在加快建設分子精品加工實驗室,與昆山、上海企業合作開展先進設備研發,部分產品已投入生產車間。
巴萊咖啡只是近年來滬滇協作領域拓寬、模式創新、內涵深化的案例之一。祁龍軍介紹,與滬滇臨港昆明科技城開園時同期開館的上海云品入云廊及臨港昆明展示中心,不僅是云南產品賣到上海的窗口,也在反哺產業,正在積極洽談的知名高校植物萃取技術項目有望落地昆明。
滬滇產業協作也在大通道建設及口岸經濟、園區經濟發展等方面邁出關鍵步伐。
2023年10月,“滬滇·瀾湄線”國際貨運班列首發,打通中國東部沿海與老撾等南亞東南亞國家間的物流新通道,有力促進滬滇之間資源稟賦優勢互補、深化東西部協作。
2024年6月,昆明市政府與上海普陀區、松江區簽訂《深化滬滇協作共建磨憨沿邊產業園區》,磨憨—磨丁合作區與上海松江經開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以東西部協作和跨區域合作園共建為抓手,進一步創新區域間產業轉移合作模式。上海臨港集團在磨憨圍網區首發建設跨境服務中心項目,并成立云南磨憨滬滇臨港產業投資有限公司、云南磨憨滬滇產業聯動發展有限公司,深度聚焦“跨境服務中心、跨境物流中心、國際產能高地”建設,構建“沿邊—內地—沿海”區域協同一體化發展布局,打造滬滇協作新樣板。
今年初,在滬滇“16+16”重點產業園區合作共建工作推進會上,上海與云南共同啟動產業園區合作共建工作。這標志著以重點園區共建為突破口,滬滇產業合作全面啟動,滬滇東西協作由脫貧幫扶邁向產業賦能,由單向“輸血”轉為持續“造血”。乘著“東風”,昆明也將持續深化滬滇協作機制,不斷推動東西部產業協作取得新成效、實現新突破。(昆明日報記者 吳潔)